異色異形篩選儀是一種專門用于檢測和分析物料中異色和異形缺陷的儀器,其結合了光學原理、圖像處理技術和自動化控制技術。它通過照射光源對物料進行照射,利用光學傳感器捕捉物料反射、透射的光信號。這些光信號經過圖像處理系統進行分析,根據物料的顏色、形狀等特征來判斷是否存在異色或異形缺陷。一旦檢測到異色或異形物,系統會將信號傳輸至剔除系統,控制相應裝置動作,將不良品剔除。
異色異形篩選儀的操作步驟:
第一步:開機前準備
環境檢查:
確認工作區域清潔、干燥、無強電磁干擾。
檢查氣源(壓縮空氣)壓力是否在設備要求范圍內(通常0.4-0.7MPa),FRL三聯件工作正常,氣路無泄漏。
確保電源電壓穩定,符合設備要求。
設備檢查:
外觀:檢查設備外殼、防護罩是否完好,各部件有無松動、損壞。
內部:打開檢修門(如有),檢查相機鏡頭、光源是否清潔無灰塵、油污或水漬。使用專用鏡頭紙和清潔劑小心擦拭。
機械:檢查振動給料器、傳送帶(如有)是否正常,有無異物卡住。
氣路:檢查噴嘴陣列有無堵塞,氣管連接是否牢固。
料路:確保進料斗、出料口、廢料口暢通無阻。
物料準備:
準備好待分選的物料,確保其干燥、無結塊。
檢查物料中是否含有過大或過長的異物,可能損壞設備。
第二步:開機與系統啟動
接通電源:
打開設備總電源開關。
啟動電控柜電源。
啟動控制系統:
打開操作面板(HMI)電源,啟動控制系統。
等待系統自檢完成,進入主操作界面。
啟動輔助系統:
開啟空壓機,待氣壓達到設定值。
開啟冷卻系統(如設備有激光或高功率光源,需水冷或風冷)。
第三步:參數設置與模式選擇
選擇分選模式/配方:
在HMI上選擇與當前物料對應的預設分選程序(Recipe)。設備通常可存儲多個不同物料的分選參數。
關鍵參數設置(如需調整):
異色識別:
設置顏色識別模式(如RGB、HSI、灰度)。
設定合格品顏色范圍(色差閾值、亮度范圍)。
調整靈敏度(區分微小色差的能力)。
異形識別:
設定尺寸范圍(長、寬、面積、周長)。
設定形狀特征(如圓形度、長寬比、輪廓復雜度)。
調整剔除閾值。
綜合設置:
設置剔除延遲時間(從識別到噴氣的時間,與物料速度相關)。
設置剔除壓力(影響剔除力度)。
設置振動給料器振幅(控制進料速度和均勻度)。
圖像校準與驗證(可選):
運行設備空轉或投入少量物料,觀察HMI上顯示的實時圖像。
確認物料成像清晰,分布均勻。
檢查系統對已知雜質(可人工放入少量典型異物)的識別和標記是否準確。
第四步:投料與運行
啟動設備:
在HMI上按下“啟動”或“運行”按鈕。
設備按順序啟動:振動給料器→傳送系統(如有)→檢測系統→剔除系統待命。
緩慢投料:
將待分選物料均勻、緩慢地加入進料斗,避免瞬間大量物料涌入導致堵塞或成像重疊。
觀察物料在檢測區的鋪展情況,通過HMI調節給料器振幅,確保物料呈單層、分散狀態通過攝像頭視野。
監控運行:
實時圖像:密切觀察HMI顯示的物料圖像,看系統是否準確標記出異色異形顆粒(通常用方框或顏色高亮)。
剔除動作:觀察噴嘴陣列的噴氣是否精準、及時。
出料情況:檢查合格品和廢料的出料是否順暢,有無堵塞。
報警信息:注意是否有“無料”、“堵料”、“氣壓低”、“相機故障”等報警。
產量與效率:監控分選速度和剔除率。
第五步:停機與清理
停止投料:
先停止向進料斗添加物料。
清空物料:
讓設備繼續運行,直至進料斗和設備內部的物料完q排出。
停止設備:
在HMI上按下“停止”按鈕。
設備按順序停止:剔除系統→檢測系統→傳送系統→振動給料器。
關閉系統:
關閉空壓機。
關閉設備總電源。
設備清理:
內部清潔:打開檢修門,徹d清除進料斗、篩面、出料口、廢料通道內的殘留物料和粉塵。使用軟毛刷、吸塵器或壓縮空氣(低壓)。
光學部件:再次檢查并清潔相機鏡頭和光源,這是保證下次開機精度的關鍵。
外部清潔:擦拭設備外殼。
第六步:維護與記錄
日常點檢:記錄運行時間、產量、故障情況。
定期維護:按計劃進行更深入的保養,如潤滑運動部件、檢查氣路密封性、備份系統數據。
參數優化:根據實際分選效果,微調分選參數,持續優化分選精度和效率。